說到臺灣的 甜糕,那種甜甜軟軟、帶著米香或蛋香的滋味,簡直像刻在DNA裡的記憶。記得小時候巷口阿婆推著車賣的甜糕,白泡泡幼咪咪,撒上花生粉和香菜,熱騰騰一口咬下,米香在嘴裡化開,噢!那幸福感現在想起來還會微笑。長大後自己愛玩廚房,開始研究這些迷人的傳統點心,才發現甜糕的世界好大,從北到南,做法、口感、香氣竟然差這麼多!今天,就來跟大家分享我跌跌撞撞(真的失敗過好多次!)學做甜糕的心得,從經典老味道到一些自己瞎搞出來的創意變化,通通不藏私。
甜糕,講白了就是用米或麵粉當基底,加糖、加水(或牛奶、果汁),有時加點雞蛋或酵母讓它蓬鬆,然後蒸熟或烤熟的點心。聽起來簡單對吧?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啊!
目錄
【甜糕食譜】百花齊放的甜蜜選擇
臺灣的 甜糕 食譜真的多到爆炸!每次翻開老食譜書或上網搜尋,總能找到新花樣。我覺得可以分成幾大類:
- 傳統派: 這是最經典也最迷人的部分。像是我心目中永遠的No.1——甜糕本尊「白糖粿」,樸實無華卻讓人難以忘懷。再來就是九層糕,一層一層蒸上去,顏色豐富(以前多用天然色素像梔子黃、紅麴),口感Q彈有層次。還有拜拜常見的發粿,裂開笑口象徵好運,吃起來帶點發酵的微酸和彈性。紅豆粿、芋粿...加了餡料的變化款也超受歡迎。
- 古早味變奏曲: 鳳片糕!小時候超愛它那片片分開的趣味和入口即化的綿密。還有雙糕潤,黑糖和白米糕疊在一起,一次吃到兩種風味。
- 創意新浪潮: 年輕人愛變化嘛!像是我試過把咖啡加進米漿裡做成咖啡米蛋糕,吃起來有咖啡香氣卻不苦,配茶剛剛好。或是把新鮮芒果泥拌入麵糊做蒸蛋糕,夏天吃超清爽。甜糕的基礎不變,口味卻能千變萬化。
- 地方限定款: 這就厲害了。像客家地區的「牛汶水」,糯米做的麻糬浸在黑糖薑汁裡,撒上花生粉和芝麻,冬天吃暖到心坎裡。臺南有獨特的「白糖粿」,長條形炸得酥脆,沾花生糖粉,跟北部軟Q版本完全不同。各地都有屬於自己的 甜糕 驕傲。
臺灣經典甜糕食譜風味榜 (我心中的TOP 5!)
甜糕名稱 | 主要特色口感 | 風味亮點 | 製作難度 | 推薦場合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白糖粿 (臺式) | 軟Q綿密,入口即化 | 純粹米香與糖的甘甜,古早味代表 | ★★☆☆☆ | 日常點心、家常味道 |
九層糕 | 層層分明,彈牙有嚼勁 | 視覺繽紛(天然色素),椰奶香氣常見 | ★★★☆☆ | 節慶、宴客、展現手藝 |
發粿 | 蓬鬆帶點彈性,頂部開裂「笑」 | 微酸發酵香氣,象徵吉祥 | ★★☆☆☆ | 祭拜、年節、祈求好運 |
牛汶水 (客家) | 外Q內軟麻糬浸泡糖水 | 黑糖薑汁熱辣香甜,花生芝麻香氣濃鬱 | ★★★☆☆ | 冬季暖身、客家特色體驗 |
鳳片糕 | 片狀、極度細緻綿密,入口即化 | 溫和甜香,傳統茶點良伴 | ★★★★☆ | 精緻茶席、懷舊點心 |
(註:難度★越多越難;風味亮點標粗體為關鍵特色)
大家對 甜糕 的第一印象是什麼?是過年拜拜時阿嬤蒸的那一大籠發粿嗎?還是廟口夜市剛起鍋、熱氣蒸騰裹滿花生粉的白糖粿?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在臺南國華街吃到現炸白糖粿的驚豔,外表酥脆,咬下去卻軟綿到不像話,跟北部的口感完全是兩回事!那次之後,我就對甜糕的「地域性」超級著迷。你有沒有特別難忘的 甜糕 經驗?
【甜糕食材】好滋味背後的秘密武器
要做出好吃的 甜糕,食材真的真的超級重要!差一點點,口感風味就差很多。
- 靈魂主角:粉類
- 在來米粉: 這絕對是甜糕的骨幹!尤其是做臺式軟Q 甜糕(像白糖粸)的首選。它做出來的口感是帶點Q彈又軟綿的。記得有一次貪便宜買到品質差的粉,蒸出來的甜糕硬梆梆像磚塊,超悲劇。
- 糯米粉: 想要更軟糯黏牙的口感,像客家麻糬類的 甜糕(如牛汶水),就得靠它。純糯米粉比較黏,常會混一點粳米粉調節。
- 低筋麵粉: 做蛋糕口感的 甜糕(像蒸雞蛋糕)會用到,讓組織更細緻膨鬆。我覺得日式舒芙蕾厚鬆餅那種蓬鬆感,低筋麵粉功不可沒。
- 樹薯粉/地瓜粉: 加一點點可以增加透明感和Q度,九層糕裡常見。但千萬別手抖加太多,會變得太有「嚼勁」到咬不動。
- 甜蜜來源:糖與風味劑
- 砂糖: 最常用,提供純淨甜味。我偏好二砂,甜度較溫和不死甜,顏色也漂亮。
- 黑糖/紅糖: 我的最愛!獨特的焦香和礦物質風味,讓 甜糕 層次大升級。做黑糖糕、客家牛汶水的糖水都用它。特別是臺東關山或高雄橋頭的手工黑糖,香氣濃鬱到不行,一開啟袋子就聞得到。
- 蜂蜜/楓糖漿: 創意 甜糕 可以用,增添特殊香氣,但要注意液體比例調整。蜂蜜遇上高溫香氣容易跑掉,有時最後淋上去更好。
- 果汁/果泥/茶汁: 想做水果風味或茶香 甜糕 的好幫手,天然又健康(例如用濃縮的洛神花汁做粉紅色層,或用抹茶粉做綠色層)。
- 液體夥伴
- 水: 最基本。
- 牛奶/椰奶: 加牛奶讓蒸蛋糕更香濃柔軟;椰奶則是南洋風味九層糕的靈魂,香氣十足。我覺得椰奶跟斑蘭葉是絕配!
- 雞蛋: 蓬鬆 甜糕 的關鍵,提供結構和香氣。蛋白打發可以讓蒸糕更輕盈。蛋黃則增添濃鬱風味和顏色。
- 魔法新增物(少量但關鍵)
- 酵母粉/泡打粉/小蘇打粉: 讓 甜糕 膨脹變鬆軟的推手。發粿一定要用酵母,看著它在蒸籠裡慢慢「笑」開,很有成就感。泡打粉、小蘇打粉則是快速麵糊類的幫手。
- 油(液體植物油): 少量加入可以讓口感更潤澤,減少黏牙感,也比較好脫模。我習慣用無味的蔬菜油或玄米油。
臺灣甜糕常見問題與解法速查表
問題症狀 | 最可能原因 | 我的解決小秘方 |
---|---|---|
甜糕太硬、不鬆軟 | 粉類比例過高或液體不足 | 下次減少10-15%粉量或增加液體;確認泡打粉/酵母新鮮有效 |
甜糕過於濕黏 | 液體過多、蒸不透或粉類選錯(糯米粉過多) | 嚴格秤量液體;延長蒸煮時間確保中心熟透;調整粉類比例(增加在來米/麵粉) |
組織粗糙有大孔洞 | 粉類未過篩攪拌不均或發粉過量 | 粉類務必過篩;攪拌至無顆粒但勿過度;精確量測發粉 |
表面凹陷皺縮 | 蒸好馬上開蓋遇冷塌陷 | 蒸好後關火,悶5-10分鐘再開蓋!讓溫度緩緩下降 |
甜糕難脫模 | 模具未抹油或麵糊太黏 | 模具務必塗抹薄油;可鋪烘焙紙;稍涼後再脫模(但別完全冷,會更黏) |
風味不足 | 糖或風味料不足,或使用劣質食材 | 選用高品質糖&原料(如純黑糖);可加天然香草精或檸檬皮屑提味 |
顏色不理想 | 天然色素用量不足或受熱不均 | 梔子黃、紅麴粉等酌量增加;蒸時鍋蓋留小縫防滴水;層糕每層蒸固定時間再倒下一層 |
(重點提示用粗體標出)
你會不會好奇,為什麼有些 甜糕 軟Q,有些卻蓬鬆?關鍵就在粉的選擇!在來米做的,就是那種溫柔的軟綿;糯米粉多了,就帶點迷人的黏牙感。至於黑糖,我真的要大大推薦臺灣本地產的,香氣和風味深度,絕對不是進口貨能比的!
【甜糕做法】廚房裡的甜蜜魔法秀
好啦,食材備齊了,重頭戲登場——動手做!甜糕的做法看似大同小異,但細節決定成敗。分享幾個我常做也覺得成功率高的方法:
1. 經典蒸出好滋味 (適用:白糖粸、九層糕、發粿、蒸蛋糕)
- 拌勻麵糊是基本功: 粉類一定一定一定要過篩!我有慘痛教訓,不過篩容易結塊,蒸出來口感會不均勻。接著把粉類、糖、其他乾性材料先混勻。液體材料(水、牛奶、蛋液等)在另一個盆拌好。然後,把液體慢慢倒入粉裡,邊倒邊攪拌。千萬不要反過來(粉倒進液體),容易結塊拌不勻。攪到滑順無顆粒就好了,別死命攪導致出筋(尤其是用麵粉時)。
- 入模有技巧: 模具內壁薄薄塗一層油,防沾黏好脫模。如果是做九層糕,每次倒入薄薄一層麵糊(厚度約0.5公分),大火蒸個3-5分鐘,表面凝固不沾手了,再輕輕倒入下一層。這樣層次才會分明好看!倒新麵糊時動作要輕,別把底層沖壞了。
- 蒸的火候與時間是關鍵: 鍋裡水要先煮滾!模具放進蒸籠後,蓋上鍋蓋。火力保持中大火,讓蒸氣充足。時間要看 甜糕 大小厚薄,一般小模具(像杯子蛋糕大小)約15-20分鐘;大塊的(如一整條發粿)可能要30-40分鐘以上。怎麼判斷熟了沒?拿竹籤或細筷子插入中心,抽出來沒有沾黏麵糊,就是熟了。切記!蒸好關火後,絕對不要馬上開蓋! 這是塌陷的主因!一定要悶個5-10分鐘,讓內外溫度慢慢趨近再開蓋,甜糕才不會遇冷瞬間縮腰皺皮。
2. 煎/炸的香氣誘惑 (適用:臺式炸甜糕/白糖粿、客家煎粿)

- 麵糊調製看需求: 炸 甜糕 通常麵糊會調得稍微稠一點(像優格濃稠度),這樣油炸時才容易定型。客家煎粿則可能用蒸好的粿切片去煎。
- 油溫是靈魂: 炸 甜糕 油溫不能太低,否則會吸很多油,吃起來膩;也不能太高,外面焦了裡面沒熟。大約160-170度左右測試(丟一點麵糊下去,會馬上浮起並周圍冒小泡)。麵糊用湯匙或手(沾水防沾)塑形放入油鍋,一次別放太多以免降油溫。炸到金黃酥脆就可以夾起來瀝油了。
- 煎的技巧: 鍋裡放少許油,蒸好的 甜糕 切片(不要太薄),用中小火慢煎到兩面「赤赤」(臺語:焦香),口感會變外酥內軟,香氣更濃。
3. 烤出來的蓬鬆感 (適用:某些創意蛋糕類甜糕)
- 打發是關鍵: 要做像海綿蛋糕那樣蓬鬆的烤 甜糕,通常需要打發雞蛋(全蛋或分蛋打發)或奶油糖。這能打入空氣,讓蛋糕體膨脹。
- 粉類輕拌防消泡: 打發好後,加入過篩的粉類,要用刮刀用切拌或翻拌的方式輕輕混合均勻,避免把辛苦打進去的空氣攪掉。攪到看不到粉就停手,寧可有一點點沒拌勻也別過度攪拌。
- 烤溫與時間: 烤箱一定要預熱!溫度依食譜指示(通常160-180度)。烤到表面金黃,用竹籤插入中心沒沾黏即可出爐。出爐後一樣可以輕敲一下模具,稍微散熱再脫模。
我個人其實最喜歡蒸的方式,最能保留食材的原味和濕潤度。但不得不說,剛炸好熱呼呼、酥脆香氣四溢的 甜糕,撒上滿滿的花生粉糖粉,那種直球對決的幸福感,真的很難抗拒啊!失敗過最多次的就是九層糕,一開始總是層次黏在一起分不開,不然就是顏色暈開。後來發現每層蒸的時間要夠(表面凝固)、倒新麵糊要輕柔、鍋蓋要包佈防滴水,這才慢慢抓到訣竅。過程中常常手忙腳亂,但成功做出漂亮層次的那一刻,真的超有成就感!你也曾經在某個步驟卡關很久嗎?
Q&A 甜糕疑惑快閃解
Q1: 做好的甜糕怎麼儲存最好?可以放多久?
A: 傳統不帶餡的蒸 甜糕 (像白糖粿、發粿),徹底放涼後用保鮮盒或保鮮膜包好,冷藏約可放3天。要吃之前再蒸一下或微波加熱恢復軟Q。炸的建議現做現吃,放久就不酥了。含大量蛋奶的創意蛋糕類,冷藏儲存並儘快吃完(1-2天)。千萬別還沒涼透就密封,容易產生水氣變質!
Q2: 想做純素的甜糕,可以不加蛋嗎?
A: 完全可以!很多傳統米製 甜糕 本來就不加蛋(如白糖粿、九層糕)。如果想做類似蒸蛋糕的口感,可以用「亞麻籽粉+水」(1大匙亞麻籽粉+3大匙水=取代1顆蛋)或市售的素食蛋替代粉,效果不錯!液體部分多用豆漿或植物奶也OK。
Q3: 甜糕的糖量可以自己減少嗎?會不會影響成品?
A: 可以適量減少(例如減個10-20%),但如果減太多,可能會影響 甜糕 的濕潤度和儲存性(糖有保水作用),口感也可能變得比較乾或粉粉的。建議初次嘗試先按食譜做,成功後再逐步微調糖量,找到自己喜歡的甜度。用黑糖代替部分砂糖,風味更豐富,感覺也沒那麼甜膩。